Fig From: www.thesprintbook.com

SPRINT:How to solve big problems and test new ideas in just five days

Google創投(Google Venture,GV)的「短跑計畫」,如何在五天之內解決問題及測試新的想法

Jasper Chang
14 min readMar 22, 2016

--

文/張修齊

這本書主要在教我們短時間(5天)開發一個案子的方法與流程。我會想要拜讀的原因,有一部分的是因為現在公司的人數越來越多:希平方在2014年9月的時候,公司人數只有8人,到2016年3月有30個人。現在開發產品,在有時間限制的前提下,要怎麼貫徹一個想法,到每個人身上,難度會越來越高。之前我們只有Web的產品,可是目前我們的系統同時支援iOSAndroidWeb。怎麼有系統性的讓每個人想的、做的步調一致,是攸關我們能不能再持續成長的一大挑戰。在開始介紹這本書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下瞎子摸象的故事吧;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國王,他心地善良,很樂意幫助別人,對臣民們也是如此。

有一次,幾個瞎子相攜來到王宮求見國王。國王問他們說:“有什麼事我可以幫你們的嗎?”瞎子們答道:“感謝國王陛下的仁慈。我們天生就什麼也看不見,聽人家說,大象是一種個頭巨大的動物,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很是好奇,求陛下讓我們親手摸一摸象,也好知道象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國王欣然應允,就命令手下的大臣說:“你去牽一頭大象來讓這幾個瞎子摸一摸,也好了結了他們的心願。”大臣遵命去了。

不一會兒,大臣便牽著大象回來了,“象來了,象來了,你們快過來摸吧!”

於是,幾個盲人高高興興地各自向大象走了過去。大象實在太大了,他們幾個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齒,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觸到了大象的腿,還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他們都以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仔細細地摸索和思量起來。

過了好一會兒,他們都摸得差不多了。國王問道:“現在你們明白大象是什麼樣子的了嗎?”瞎子們齊聲回答:“明白了!”國王說:“那你們都說說看。”

摸到象鼻子的人說:“大象又粗又長,就像一根管子。”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說:“不對不對,大象又寬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人駁斥說:“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蘿蔔!”摸到象身的人也說:“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牆一樣嘛。”摸到象腿的人也發表意見道:“我認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最後,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條斯理地說:“你們都錯了!依我看,大象又細又長,活像一條繩子。”

瞎子們誰也不服誰,都認為自己一定沒錯,就這樣吵個沒完。

沒錯,當公司人少的時候,專案進行的方法很簡單,有想法的人,將想法口頭傳遞給視覺設計師或是程式開發者。即使有不同的意見,因為人少,溝通的時間可以很短暫,達成共識之後就可以開始進入開發階段。可是這樣最大的問題在於,每個人對同一句話的認知不同,就好像上面那群瞎子一樣。更何況是人多的時候呢?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就是它彷彿是一本教練手冊,帶著你一步一步地操作整個 「短跑計畫」的開發流程,我們可以把它暱稱叫做專案開發的攻其不背,當然它沒有像攻其不背這樣一步一步地帶著你學英文,但它確確實實的帶著你從星期一走到星期五,並且最後還提供了一個類似工具百寶箱的Check list,讓你打包帶走,讓人覺得真是滿滿的收穫!我們目前開發的流程和GV的這個流程還有一段的差距,很大的原因是,所有人手上都有正在進行的工作,比較難可以真正抽出五天的空檔,完全投入在新專案的開發。但是其中有幾個方法,確實是可以讓專案進行的方式變得更流暢。

書中時常提到兩家範例的公司,一家是工作溝通軟體的Slack,另外一個新一代咖啡潮牌Blue Bottle,也都是我們極力模仿與學習的對象。而透過這本書,就可以習得接近第一手的開發流程知識,真是讓人感到興奮!

Start at the End從最後開始

書中的星期一的第一章就提到「從最後開始」(Start at the End)這個觀念,在專案開始的時後,先想像你已經來到一個月後專案完成的那天,你想要完成的事情是什麼?像書中舉了 Blue Bottle開發線上網站的例子,Blue Bottle原本是一個實體賣咖啡的商店,James Freeman是Blue Bottle的創辦人,值得一提的是James的初衷是想重新把咖啡注入『靈魂』!

來看看下面這段從GQ裡面怎麼描述James的

「就像Apple一樣,James Freeman對所有的細節都很注重。從炒咖啡豆的方法到店面的設計,都可以看出。有許多人說Apple和Blue Bottle很像,而我更是有著深刻的體會。不只是咖啡本身的品質,如何製作、如何提供、如何呈現在客人眼前、如何販售給客人……關於咖啡的每一個步驟,他都有自己的堅持。我認為這一點與我在Apple所養成的文化與哲學觀非常相似。我想可以說是擁有很深刻的靈魂和味道吧。Steve Jobs以前很喜歡使用『味道』這個字。」

看來,他會成功(在2015年時已經募資4500萬美金,目前在美國和日本都有分店)。

回到「從最後開始」,Blue Bottle在開發線上網站時,一開始問的問題是

「在得到新的客戶時,什麼東西是一定需要的?」

答案是,顧客需要相信 Blue Bottle的專業。那如果要把這個答案轉成問題呢?

「顧客會相信我們的專業嗎?」

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是鬼打牆嗎?已經有答案的事情,為什麼又要把它轉成問句?作者的想法是轉成問句,可以讓人變得好奇,進而延伸許多的想法。當我第一次看這段時,我也覺得很納悶,可是再次思考過一次之後,就覺得還蠻合理的,因為你可以繼續往下想,顧客會因為什麼原因相信你的專業?那我們可以做什麼讓顧客相信你的專業?‧‧‧等等。

呼應「從最後開始」這個概念,這邊我也先把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後想傳達的五個重點條列出來。他每一個重點,可以看做是他對於在「短跑計畫」中每一天的提示。

星期一,把所有可能的問題都列出來,並且用表決的方式同意目標在哪裡,而不是一開始就跳下去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

星期二,每個人不在會議中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獨自把可能的解決方法私底下先草繪出來,讓每個人可以對自己的意見有明確描述的能力。此舉改善傳統開會時腦力激盪的方式:每個人都各自表述,卻往往在會議結束後無法收斂到一個可行方案的謬誤。

星期三,承接星期二,不抽象的辯論誰的意見好不好,而是用投票表決(會有一個Decider票的權重較高)排出需要解決事情的先後順序。這樣的方式,可以避免到大家高談闊論,又談不到重點,又或是開會中岔開話題。同時,這個方法也盡力照顧到每個人的想法。

星期四,提出一個長得很像真的產品的產品原型(prototype mindset),簡單的說就是80/20法則,你可能花兩成的力量,就可以做到八成像樣的產品,而在這「短跑計畫」中,就是要快!

星期五,別去『猜測』你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對的,也不要『希望』你做的事情是對的,直接找目標客群來測試產品原型,得到真誠的回應,比較實在!

當Scrum遇上Sprint

接下來我就藉由上週末參加由(Girls in Tech — Taiwan 舉辦,台灣Agile Community 協辦的Scrum工作坊為例)。將在其中參與快速開發一個旅遊App的原型,當做這個「短跑計畫」的內容。想像著如果重新來過一次,要怎麼把Sprint的方法和Scrum的一些做法兼容並蓄?期待會擦出新的火花!

Fig from Agile Community Fb

設定好合適的場所

很明顯那天Scrum工作坊的場地相當的寬敞,在台北市的客家文化會館的一樓,有個開放的空間,一組5個人,總共6組,每組都有一張相當大地桌子,每張桌子準備兩種3M的便利貼,A4的白紙,5隻彩色筆,剪刀,膠水,還有一個長得像iPad的Prototype紙。

當然以上是Scrum工作坊的場地配置,在Sprint這本書還提到了,需要至少有兩面白板,好處是之後不管是在貼便利貼,或是再寫Storyboard的時候,都需要很大面積的視覺空間,讓每個人腦海裡想到的東西,完整的呈現在白板上。人的短期記憶相當的薄弱,很容易就會失去對整個流程全面的掌控,有了白板,很多事情就可以具體的圖象化出來。此外,還需要大小圓點貼紙用來投票用的,以及計時器及口哨,最好還要有些點心。

星期一

主要是先把想要討論的項目完整的丟出來,所謂的完整,就是希望可以把想開發的項目以條列的方式,列到白板上,讓參加Sprint的人可以達成共識,告訴大家

「我們目前就是要處理這些問題。」

How Might We是一套傳承自國際知名設計公司IDEO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方法,「如果我們可以怎麼做?」,接著把所有想到的Idea都利用便利貼的方式貼到白板上面。在過程中,我們會去詢問專家,在書中提到一個例子,向不同領域的專家請教,專家不一定對3c的產品很熟,可是他對人在某個特定的狀況下需要什麼會很清楚。再舉個例子,例如我們公司的客服,因為長時間與客戶溝通,很清楚瞭解到客戶在使用App上會遇到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透過溝通傳達給開發人員,很容易就會埋沒在不為人知的檔案夾裡。

星期二

將星期一完成的便利貼還有決定的開發目標,重新整理,有可能綜合多人的意見,又或是把不同人想要做的事情收斂到一件事情上。例如當天我們那組原本其實有兩個想法,一個是想要做「台北旅遊排行榜」App,一個是想要做幫助外地人台北生活的「台北生活大小事」App,兩個App看起來都很有吸引力,但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只能選擇一個來做。檢視一下旅遊排行榜App想要提供的資訊:外國人來台北旅遊最需要做的十件事情,可能是美食,可能是一定要去的景點,可能是一定要參與的活動;而第二個台北生活大小事App想要提供的資訊:下班之後可以去哪裡玩?要去哪裡買菜?哪裡有好吃的餐館?於是經過討論之後,我們發現其實台北生活大小事App有一部分也跟景點相關,一部分跟美食相關,不如就把這兩點集結到旅遊App,找到我們共同的目標,再繼續往下走。

Fig from Agile Community Fb

星期二的重頭戲就是要讓每個人都可以在紙上書寫出自己的想法。很多人在這裡就會卡關,因為很早就放棄繪畫這件事。但是作者舉了一個Blue Bottle的例子,他說完成繪圖的三位現場人士沒有一個人是UI/UX相關的背景,也沒有人會用繪圖軟體,可是他們經由簡單的指示之後,就如期的完成任務,(簡單小提示 →想要描述的事件用方塊,事件發生之後的下一步到下一個事件的中間用箭頭連結,判斷條件用菱形)

星期三

前一天已經讓每個人都把各自腦海裡的想到的條件用草圖的方式記錄在紙上,星期三就是要來 做決定了,重點是不要針對一個單一的想法高談闊論,而是一次把所有可能的方案都丟出來,再一個個討論,先讓每個人了解每個可行的方案之後,透過快速的批判,達成共識。接著,把先前的決定融入成一個可行的方案,利用Storyboard的方式完整呈現 —把使用者情境,用一個個方格畫出來,讓人感覺好像是在看漫畫一樣。

例如說「台北旅遊排行榜」App
設想的使用情境如下:一位日本背包客來到台北,不知道要去哪裡玩?於是他打開我們的旅遊App,畫面一打開就顯示來台北十大必做的事情,背包客心裡想,「台北101」好像很有名耶,於是他點擊了排行榜的第一項台北101,接著App就顯示出台北101的資訊,有101層,什麼時候蓋好?建築的特色在哪裡?以及附近美食和交通資訊,這個頁面的下方有一個按鈕,「怎麼去?」,於是背包客帶著迫不及待的心情點擊「怎麼去?」,我們的旅遊App就自動開啟Google導航,帶著這位背包客去台北101!

星期四

這邊提到要建造一個假裝做好的prototype,讓使用者在星期五的時候去測試。在App端已經有很多好的工具,例如我們正在使用的InVision,最近才提供一個新的功能Craft,利用一些既有的工具,能快速把想法轉換成App的樣子,還可以整合不同的資料來源,例如網站,Dropbox。用Prototype的好處就是做樣子總是比寫完整的程式碼以及與後端資料連結要來得快得多,而且如果使用者對哪些地方不滿意,設計師可以很快地得到回饋,而不會像之前可能最後成品都做好了,才被要求砍掉重練,那真是對設計和開發人員很大的打擊。想要更快的把prototype做出來嗎?作者強力推薦用keynote做產品原型就可以了,把你想要的圖片,以及轉場的效果,交給換頁的投影片!

Fig From: www.thesprintbook.com

在實作prototype時,作者有提到一個觀念叫做「Goldilocks quality」,可以參考左圖,在有限的時間下,我們想要把prototype做的越真越好,依照左圖的曲線如果太早結束的話,可能使用者覺得這個prototype看起來假假的,用起來一點也不真實;相反地,如果超過那個曲線的高點,實際上又是在浪費時間,我相信這個觀點,是需要經過時間的累積,以及多次開發的經驗之後,會漸漸形成團隊裡面的每個人的共識。

星期五

在經過前面四天努力的奮戰之後,最後一天就是要來測試結果!但要如何有效率的測試?作者表示理想的測試人數,只要五個人!假設五個受測試人員皆能提出真誠的回答,那麼我們大約可以抓到85%的問題,要再找出額外的問題所要付出的代價將會變得很高!這邊可以偷懶一下,再複習一次上面那張「Goldilocks quality」,只是把縱座標改成找到的問題數目,橫坐標改成測試的人數。一樣可以看出來,當人數變多,可以找到的問題會漸漸趨於一個收斂的狀態,所以別找太多人來測試!在我們工作坊的那天實際上也有做了使用者測試的活動,每一組在不同時段都有別組的人過來說要做測試,讓每個人都知道其他各組在做什麼事情。Interview的重點在於如何問出正確的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趕快買書來看吧!

快速地學習

別把這五天的努力奮戰的成果留到下一個星期,在星期五的interview到一個段落之後,最後透過團隊合作的力量,將每個人看到的事情記錄下來,整理在一起。書中最後提到Slack上線前的故事,他們其實跑過幾輪的Sprint,漸漸地抓到他們在當時擅長的項目,還有缺乏的部分。要如何跟使用者很快地解釋你提供的服務,其實是一門藝術,但是透過不斷地Sprint,迭代式的修正,會漸漸地找出一個理想的解答!

藉由Agile Community的Scrum工作坊,讓我們快速在3個小時的時間之內瞭解到Scrum的精神,當然還有更多值得學習的部分,等待以後我們再去發掘,也感謝Jonathan在週末的時間,用哨子帶著大家完成這樣令人緊張胃痛卻又充實的一個下午!

最後,如果想要買的讀者可以上博客來購買,如果想要看Amazon上面的書評可以到這個地方,從3月10日到今天都還是五顆星的書評,這算是很少見到的一本好書!

哈囉!我是Jasper,喜歡閱讀,鑽研互聯網產品設計,悠遊於英文學習行為大數據,歡迎追蹤,任何關於學習的想法都可以提出來一起切磋討論,想看更多內容也可以到下面這些地方逛逛!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JasperChang.Startup聯絡我請至 threeche@gmail.com

— — — — — —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給我1~10個掌聲,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值得跟你的朋友分享,請不吝於幫我轉發分享,
如果你想繼續看到我的文章,歡迎你按下follow來追蹤我的最新文章。

--

--

Jasper Chang
Jasper Chang

Written by Jasper Chang

目前是 Rebaz.AI 的創辦人,推廣生成式 AI 服務,降低普羅大眾使用 AI 的門檻。歷任軟體資訊服務商、網紅媒合平台、 線上語言教學平台技術長,參與專案有:Web/App開發、產品UX設計、聊天機器人開發、數據分析、自動化客服系統等專案。喜歡閱讀,觀察最新產品設計趨勢。